农耕之神

美丽富饶的牛河梁,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赋予人类优越的生活环境。

这里,不仅赐给人类丰富的兽类、鱼类、鸟类等肉食品;还赐给人类数不清的植物食品。不过,当时人类多是以肉食为主,对于植物食品只是偶尔食之。

首先,在牛河梁的森林和野地里,生长着多种野果诸如樱桃、杏子、桃子、李子、梨子、沙果(有人也叫沙里红。沙果,疑为山果。因为它与“沙”毫无关系。个别人读错或听错了,也就将错就错,约定俗成,也就叫沙果了;或许因为山果种类太多,用以区分。沙果有大小之分,大的人们后来叫它“秋”子)等等。每到春天,这些果树开放着美丽芬芳的花朵,红的、粉的、白的、挂满枝头,香气袭人,引得蜜蜂嘤嚶、蝴蝶翩翩。夏秋时节便结出珍珠似的果实,十分惹人,人们随时可以取而食之。

能吃的野菜,也逐渐被好奇的人们发现。但当时还都是生食,牛河梁一带,能够生食的野菜已经有:山葱、山蒜、山韭菜,曲麻菜、黄花菜、卷叶野百合等许多种。有的可以食叶,有的可以食花,还还有的可以食用根茎……不过,那时有足够的走兽飞禽供人们食用,山菜野果,只是因为它能食用,人们们才信手拈来,偶尔食之。但至少人类已经知道这些东西是可吃的。

当然,尚有很多可食的植物,人类尚未尝试和发现。

此时的薰妤氏族,由于有了牛河梁这样物华天宝、地灵人杰的条件,氏族的发展突飞猛进,活动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阔。由于西北部多沙漠和草地,赖以生存的条件稍差,所以氏族不断向东、向东北、东南方向扩张。以牛河梁为中心,向西不过二百公里,而向东已延伸了近千公里,东南已靠近渤海岸边。人们沿着山林或河流,建起许许多多的大小部落。相当于后来乃至今天的村落。

人口增加,地域拓宽,部落星繁,氏族族的管理和信息传递等便列入了圣母的思考范畴。经过深思熟虑和原来的管理实践,圣母在其之下,设立了“大人”,大人管理其繁衍生发的各个部落,每个部落又推戴出一位“大帅",大帅之下的小部落再推举出一名“小帅”,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。从大人到小帅,也由委托制变为推举制,不世袭。大人、大帅、小帅,各自有畜牧治产,相互帮助,不相徭役。也没有正式法律,只有相互约定。如违大人命令者死;抢掠者死;部落之间发生纠纷,请大人评判,理屈的部落要出据牛羊等牍罪,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管理制度。以此达到令行禁止,一呼百应。

红山书院位于这里,此地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,古老的女神庙就位于其中。多年来人们通过“扣猪龙”的方式超度婴灵,积阴德,猪龙符就在女神庙供奉、超度、焚化。

由于人类的不断占领,动物除了被猎食外,因失去生存空间和环境,也在不断地转移,可食动物数量明显减少。人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猎食,这样就造成食物供应不足或断档,虽有人类饲养的畜禽可供食用,但毕竟有限,喂养动物的繁殖率十分低下。这样,人类便常常陷入食物困境。原来偶尔食用的野果、山菜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人类的食谱。往往在肉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,便开始采集野菜、野果充饥。

尽管弓箭的发明,有了猎食飞禽的可能性,但因飞禽的机动性很大,可能猎食的机会并不是很多。同时飞禽和鱼类的体积都比较小,所以肉食类依然供不应求。

有一年冬天,圣母的二儿子薰夏正在山上修理他的弓箭,刚刚刚修好,就就见空中一只鸽子叼着一串东西飞过来。薰夏瞄准鸽子就是一箭。那鸽子便在空中歪了几歪掉了下来。薰夏找到中箭的鸽子,又找到了它口中叼的那个穗状的植物,带着许多颗粒状的籽实。当将箭镞拔下来时,从箭伤处也掉出许多同样的颗粒。原来,薰夏的箭正好射破鸽子的食囊。看来这颗粒状的植物籽实,是鸽子的食物。而这种植物牛河梁上到处都有。鸽子能吃,人类当然也可以吃了。

于是,薰夏提着鸽子和穗子去见圣母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圣母稍一辨认,确认这是山上植物的籽实。不仅山上有,而且过去人们猎食鸟类时,丢弃的内脏,扔在草地上,已经在驻地周围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籽。且远比山上的植物长的好,株高籽大。

圣母认为薰夏的看法是对的,便决定试一试,她找来氏族的女人们,让大家去采集这些植物的籽实,放在陶瓮里煮起来,果然这些将粒在釜内散发出谷物的清香。但是,有的将粒可以直接食用,有的却皮硬、壳亮、粗糙,难以下咽。只有剥去皮売才可食用。但要去掉那些小颗粒的皮壳却相当麻烦。

后来,人们发现通过手搓,石头研磨可以去掉皮壳,而且煮食去掉皮壳的籽实格外清香可口。于是,圣母就发动大家研究解决加快脱壳速度的问题。

圣母也亲自动手,她将一些籽粒放进陶碗,再用陶片去研磨虽然管用,但速度仍不理想。而且一用力,陶碗也易破裂。于是她想到了用石头。

她找来一块大石头,连砸带磨,弄出一个圆坑来,再用一个磨光的石块,反复砸磨,皮壳便很容易脱落了。又经过反复试验修改改,终于作成一种石臼和一个石杵。将谷物放进石臼,用石杵不断春捣,皮壳与籽仁便脱离了,然后吹去皮売,用来煮食。于是香喷喷的谷米粥便出现在人们面前。

这就是人类第一个石臼的出现。这种石臼,一直沿用到公元二十世纪初,并与后来的石碾、石磨并存,直到碾米机的问世才日益失去它的功能。

由于的出石臼现,人们可以大量采集谷物春捣食用,逐渐摆脱了肉食危机的困扰。

人类第一次找到了煮食动物以外的食物一一蒸食五谷。

蒸食五谷,引发了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。也就是说人类实现了由肉食动物向草食植物的变革,成为杂食动物。不过从整个薰妤氏族的发展过程来看,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还是游牧多于农业,肉食多于五谷。出现了肉食族与杂食族的分化。

再说圣母的二女儿藏乙,与圣母一样是个善于观察、爱动脑筋、胆大心细的氏族领袖。她在采食植物籽实的过程中,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:即即从远处采来的籽食,不如驻地周围的植物杆高粒大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她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琢磨,终于发现:驻地周围的同类植物都是长在人们丢掉的废弃物上,或经过翻动的土壤上,土质比较松软。种子都是鸟类食囊里带来的,不像山地和草原的植物,秋枯春生,没有什么变化,因而不够旺盛。是不是这个道理,她心里没数。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,她在所住的草棚旁边用石斧掘松了一块地方,第二年春暖花开,百草发芽的时候,她把种子酒到所开垦的松土里。经过几场春雨,那那些种子开始发芽、破土、出苗,并一天天长高。到了夏天,这些播种的植物已明显地比野生的杆粗苗壮了。到了秋天,她的推想便得到证实,她播种的植物棵棵穗大、粒饱。她喜不自胜,急忙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圣母。

圣母亲自到她播种的地块察看,果然如此。随后便召集各族的大人、大帅、都来参观。并安排人们在冬天到来之前开垦荒地,以备明年播种。

开始人们都是开成零零散散的小块地;逐渐又开出一些较大地块。第二年春季季便播下种子,不久都长出了小苗,种出了庄稼。并发现草甸子的土质平坦肥沃,庄稼长的比山梁上的还要好。于是,第二年人们便把拓地的目标转向牛河梁两侧的草甸子上去,开出了大面积的良田,庄稼长势越来越好,收获愈来愈丰。

一年又一年,草地在缩小,土地越来越多,耕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。根据这一变化,圣母决定,有马骑的男人们出去狩猎,一部分人负责放养畜禽,其余的人们都去种地。秋天,人们再集中下地采集粮食,堆放在驻地附近,用茅草覆盖好,防止雨丽水浸泡。后来人们还开挖了一些地穴,专门用来储存粮食。有了储存便可以慢慢食用。

秋收完毕,人们们便开始春米煮食。这一传统被一直延续下来,一直到公元二十世世纪六、七十十年代,有些偏偏远山区,仍然保留着石臼春米的习慣。

就播种而言,一开始人们多采用石器挖坑,手足覆土的办法,速度较慢慢。随着上地面积的扩大,到到了春天种地的时候,几乎全员出动还种不完。开出来的土地有不少又归于荒芜。即使勉强种上,由于错过播种季节,秋天不能成熟,还等于一片荒草。人们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,不断地摸索着、实践着逐渐掌握了什么时间开始种地,什么时间可以收获。当然这一切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…

由于耕种速度慢,荒废了一些土地和庄稼。白白付出,没有回报。圣母的二女儿藏乙很不甘心,她不断地琢磨着提高播种速度的办法。

她首先想到用木棍在开好的地上挑出一条沟来,把种子撒进去。经过试验,的确比用石斧挖坑下种快多了。但用木棍挑沟的人很费力气。于是她找来一条麻绳,拴在木棍上。将木棍斜插入地下,一个人扶住,几个人拉动绳索,很快在地上划出一趟沟来,然后将种子洒下去,用脚覆上士,耕种的速度快多了,劳累程度也分担开来。引发人们的纷纷效仿。

一天,圣母骑着她心爱的青牛,来到二女儿薰乙耕种的地块,看到人们热火朝天的耕种情景,很感欣慰。她看到人们拉着木棍划沟耕种,觉得这个办法好。她想了想,来到二女儿跟前说:“来,用我的牛拉一拉试试!”二女儿藏乙看着圣母的神牛,有些舍不得用。圣母说:“就试一下,也累不坏,如如果行,不就可以用牛代替人拉了嘛。”

人们觉得圣母说的有理,于是将绳索套在牛的肩胛骨上,再固定好。薰乙扶住木棍,圣母牵着牛向前走。这牛吃重,便用力地拉动起来,真的又快又稳,又节省了人力,一条又深又直的垅沟展现在人们面前,人们欢呼着撒下了种子。

看到这种情形,不少人便跑到山上去找春回,让他把经过驯养的牛拉到地里来,套上木杆,拉型种种地。没多久开发出来的地就种完了。木棍,便是原始人类创造的犁。后来,几经改进便成了木犁。冶铁业兴起以后,又制成了木犁铁犁,成为日后中国许多偏僻农村至今仍在使用的木犁或铁犁。

也许,今天的人们已经想象不出原始木型是什么样子了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今天使用的木犁和铁犁,是从原始人类那里经过不断改进演化而来的。

而且,在牛河梁上人类第一次出现了牛拉犁。牛,已不再是单一的肉食品,而是正式步入人类的农业生产。

“古人不识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。

夏日,正是牛河梁食物青黄不接的季节,秋天打下的粮食吃的差不多了,新的粮食还没有成熟。每当这个季节,在猎物不足的时候,人们往往就要靠野果和野菜充饥了。有时还把野菜、粮食和兽肉放在一起煮食,即可口,又能缓解食物不足的窘迫。

在牛河梁,人们经过反复尝试,已经发现了更多的可食性野菜,枝、叶、根、茎都有,地上、地下俱全。可食性的野菜越来越多。但这都是人类大胆追求,遍尝百草的结果。虽然在不断尝试中,有中毒甚至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,但这都没有阻止牛河染人迫求生存和发展的脚步。人们以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,换来了哪此植物可食,哪些植物不可食,哪些植物可以养种的实际经验。

这一天,圣母的二女儿薰乙又到山上采集野菜,她想发现更多新的可食品种。为此她走出去很远,来到北面的上。举目远眺,青山绿水。伏首间,牛河梁尽收眼底。她不断跨过怪异嶙岣的岩石,朝那些野草茂盛的山巡行过去。终于于在一个山中发现一种植物,叶子宽宽大大,看上去肥美鲜嫩。她想,这样漂亮的植物肯定好吃于是便采下一片叶子亲口尝一尝。果然,嫩嫩的、脆脆的,吃到嘴里还甜丝丝的。她为这一新的发现感到高兴,便边吃边采起来。她要多采一些带回去煮食,为氏族再增加一道美餐。

她采了许多,看看足够自己拿的了,才用绳素捆好,心满意足地背起来下了山。当下到山底准备登上牛河梁的山坡时,她感到身上有些疲劳,直出虚汗。可能是背的太多,上山有些吃力。她决定坐下来歇一歇,然后一鼓作气回到梁顶上去。但坐了一会儿,似乎疲劳并未有缓解,还有些恶心,冷汗也越来越多,这日时她才预感到情况不好,是不是中毒了。想到这里,她觉得应该回到驻地去,把这消息告诉圣母和氏族的人。于是她不再犹豫,鼓起勇气站起来,背上野菜往梁上走。她摇摇晃晃,可没走几步就摔倒了,野菜也摔散了。她顾不得收拾散落的野菜,而是抓起一把朝山梁上走。还是没走上几步又掉倒了。当她再一次准备站起来的时候,却感到头重脚轻,天旋地转,接着就呕吐起来。于是,她放弃了站立,两手扶地往往前爬。头绿越来越重,眼前越来越暗,她仅凭着感觉向前动,什么时候倒下的,她她已经不知道了,手里还擦着一把嫩绿的野菜。

这时,在附近采野菜的人们已经发现了她,但不知道她在做什么。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她站起来,觉得有些不对劲儿,便朝她走过来。

近前一看,蔚乙脸色蜡黄,沿她爬行的路一看,都是呕吐物,采来的野菜也散落一地,手里还拿着一些。人们呼唤她几声,没有回音,想扶她起来,她的身体已经软的像一淮泥,只有短促的呼吸和抽搐。

有几个人已看出薰乙是中毒了,便飞快地跑到山上去告知圣母。圣母连忙赶过来。一看薰乙脸色由黄变青,嘴唇黑紫,呼吸已经停止了。

圣母心情非常沉重。她知道二女儿拼命想爬回来,是为了告诉人们,这种看似鲜嫩的植物有毒,不能吃。为了证实这一点,圣母让人们牵来一只羊。没想到羊一见这种植物,也很爱吃。但没过多久,羊便口吐绿沫,摇晃着倒下了。这个结果证实了圣母的判断。

人类第一个尝百草的人,就这样离开了人世。

联想到薰乙是氏族第一个拓荒种地的先行者,又是木犁的发明者。在此之前,她还是发现可食植物最多的一个。圣母决定封她为“农耕之神”。将她用石冢葬在薰春的身旁,同样垒成金字塔状,并在家旁为她生起了篝火。

篝火生起之后,星火纷飞,一会儿火堆上空便聚满了五颜六色的蝴蝶,翩翩飞舞。这蝴蝶,不知是飞灰变成的还是从山梁上聚拢过来的,一直在石豕上空飞旋,久久不散。有人说这蝴蝶便是乙的化身,也有人说这些蝴蝶是赶过来迎接薰乙升天的…埋葬了薰乙,圣母同样为她塑了一尊神像,安放在祭坛上。

后来,又有了“神农尝百草”的传说,但那已经不是为了裹腹意义上的尝百草了,而是以药用为目的了,二者是不同的。

这样看来,如果抛开其行为目的性而言,人类第一个尝百草的人,也许应当属于牛河梁薰妤氏族的这位薰乙氏才对。

超度婴灵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