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河梁——人类历史上惊现彩陶

牛河梁上,除了“圣母洞”是天然树洞形成的居所外,其余全是茅草连树造成的“窝离棚”。一处连一处,大小不等,形状不一。每个窝棚居住的人数也不相等,有三五人的,也有十几人的,完全是人们随心所欲,因势而建。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,当然要和母亲住在一起,也只有女人才有固定的居所。而那些成年男人们,猎归来,是随便哪个窝棚都可以居住的。并不在乎哪个窝棚是他们亲手建的,也无所谓由哪些女人居住。每个居住着成年女人的窝棚内,只要有一席之地,男人们便可以随时安住。当然,他们是严格地遵守着娲皇的婚姻规定的,同母所生的兄妹是绝对不可以通婚的。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。

让我们再来理顺一下当时婚姻制度的发展轨迹:开始女娲造人的时候,人们的年龄差不多,所以男女均可通婚;待她们有了子女,子女又有了子女,便发展到同辈男女方可通婚;第三步发展到同母所生的男女不得通婚;第四步只有家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方可通婚。婚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,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由血缘家族,步入母系氏族社会。人们在牛河梁定居下来之后,这种母系氏族的婚姻关系,也更加严格和明确。没有人会想到去违背娲皇和圣母之命。

题外之言叙过。且说现在的薰妤氏族,出发时一千八百人的队伍,由于一路走来死的多,生的少,到这时已不足一千五百人。这不足的一千五百人,便成了薰妤氏族的始祖。史书上记载“薰鬻族”后来发展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大氏族部落,又说薰鬻族就是后来匈奴的祖先。蘆好薰鬻一一匈奴,从音调上说,或许有某种渊源吧。当然,传说不是历史,即使成为史,也属巧合。反之,传说虽非历史,亦非空穴来风。总之,传说毕竟是传说,还是需要我们通过各个渠道来证实。

薰妤氏族定居后,有了广阔茂盛的森林,丰硕肥美的草地,满山遍野的禽兽,有水就有的鱼虾…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猎食已经不成问题。当务之急是解决陶器食具不足的问题。因为一路迁徙,陶碗、陶釜等损失较多,有时要很多人用一个陶碗,一个陶釜要连续煮几次食物,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吃上饭。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拖长了吃饭饭时间,也影响到迁徙进度。所以,定居后,圣母首先想到的是烧制一批餐具,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。除开猎食的人们,圣母号召全族都参与烧制陶器。

牛河梁上,土质殷红而细,这大概与巨龟的血质有关。圣母想;这么好的土质,肯定是烧制陶器的好原料。于是就带领人们用娲皇传下来的制陶技术,开始捏制陶坯。待陶坯风干后,便放在火上烧制。汹汹的烈火。很快燃烧起来。

令圣母没有想到的是,这些陶还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了,泥坯却化成一滩殷红的泥,不能成型,首次烧制失败。

圣母经过反复揣磨后发现,这种质细色鲜的红土,因因油性很大,不宜单独制陶。于是她便带领大家到周围去找能制陶的土。牛河梁的周围,土质的颜色十分丰富,红的黄的,白的,黑的,还有许多形容不出来的各色泥土。最后,他们选择了一种乳白色的土,取回来捏成陶坯,放在火上烧制,这回没有软化,但烧出来的陶器满是裂痕,盛不住汤水,又失败了。

经过两次失败,圣母很快就想出了办法。她将白土和红土掺在一起,和成陶泥,制成陶坯,很快烧制出颠色美观的陶器,即细腻又结实,用木棍一敲,铮铮作响,人们高兴地欢呼成功。
试验成功,人们立即分散开来进行烧制,每座茅屋门前的火堆,都成了烧制陶器的地方,一批又一批优质陶器烧制出来了,很快解决了食具不足的问题。

由此,圣母和族人们受到启发,她们开始用各种颜色的土搭配进行烧制,都成功了。于是各种颜色的精美陶器都呈现在人们面前,光怪陆离,五光十色。进而她们又在制好的陶坯外面上抹上各种颜色的稀土,甚至涂成各种图案,刻上鱼、鸟、树叶等花纹。内外颜色不同,花色不变化多端。接着又在造型上变化起来,还出现了陶罐、陶瓮,陶瓶,陶隔,陶盘,千姿百态,美不胜收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彩陶,同时,制陶也成了人们的一种艺术追求,古老的制陶业,又在牛河梁上大大前进了一步。

圣母是一位闲不住的人,也是一位善于追求和探索的人。为了氏族的发展,她又开始琢磨如何提高制坯速度的问题了。

原来,那时制作陶坯,是将和好的泥,放在石板上,靠石板的承托,转转动陶泥,而后成形,不仅速度慢,而且要达到薄厚均匀,对制坯人的技术要求也很高。她突发奇想,如果不动陶泥,而转动石板,又如何呢?于是她试着转动几下,觉得有门儿。只是石板着地面积过大,转动不灵活。她拿起身边一块圆形石头,放在石板下,这样转动起来就灵活多了,不过不够稳当,圆石不能固定,难于把握。她干脆放下手中活计,又找来一块较大石板,在中间打磨一个洞,插上木棒,将木棒下端插入土中,推动石板边缘,这样就平稳多了。一手转石板,一手扶陶泥做型,不仅速度快,而且陶坯光滑、匀称,也薄了许多。在此基础上,他又加以改进,在石板边缘再打一孔洞,上面插上木棒作为摇柄,状如今天的手磨,速度更快了。这恐怕就是人类最初的制陶用具,也是后来“制陶器”的锥形了。

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,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活跃。

接下来,圣母又突破了烧制慢的问题。

过去都是一件一件放到火堆上烧。由于火堆是隆起的,多了放不住。为了让一堆火多烧几儿件件,圣母想了很多办法。她想到把火堆摊平一些,多放几件,但火力不集中,达不到温度烧不透。于是她又改用在地下挖一个圆坑,加厚木柴的储放量,然后把陶坯一件件放上去,靠土坑边缘挡住陶坯不致滑落。根据土坑大小,决定放上几件陶坯。但是陶坯放上去,不能加柴,四四周不通风,火势也不旺。她又试着在土坑旁边再挖一个土坑,在坑底部横挖一个洞,通向烧陶的坑,用来添柴,类似今天农村还在使用的大灶。没想到横洞挖通后,火苗呼的一下窜了起来,带着嘶嘶的风声,呼呼作响。真是一举两得,即可通风又可续柴。意外的收获,不仅圣母高兴,全族人都为她高兴。这个办法很快在全族传播开来,成为后来陶密的前身。再后来又引伸到生火做饭上来,效果都不错。

这一日时期,整个牛河梁密火汹汹,陶器的数量和花色品种都大大增加。形成了空前活跃的原始制陶业。

再说圣母,自刀劈牛王失去宝刀后,非常惋惜,一直想得到一块类似以的宝器带在身上。她想,那把石刀在这带出现,原材料一定在这附近,就决心到处找一找。她半飞半走,翻山越岭,涉水过河,不辞辛苦,却没有找到类似的石材,非常遗憾。她退退一步想,那就试着烧制一把类似的陶刀,作为带在身上的饰物吧。

为了制好这把陶刀,她精心地选择了牛河梁上特有的五色土和成泥,反复捶打,最后探得晶莹剔透,又筋又粘,然后按照失去的宝刀形状捏成陶坯,并在表面敷上五彩石砂。借泥坯风干之际,圣母选择圣母洞前一块坡地,精心挖了一孔直径和深度都在一米左右的小窑。她没有挖另个土坑,而是将坑前的土坡去掉,形成一个墙面,在平面上直接挖了一个灶门儿,便架起木柴,放上陶刀,烧起来。

正是风助火势,火逞风威,汹汹燃烧。

烈火烧了七天七夜,奇迹出现了。白天仿佛还看不出什么,可是一到夜晚,窑内便飞起一个个气泡,不断地升上半空,赤橙黄绿青蓝紫,交替上升,晶莹别透,五彩缤纷,煞是好看。再看那陶刀,表面上也正在咕哪阽嘟冒泡。当气泡鼓到核桃大小时,便脱脱离刀坯,升上天空,达到三丈多高时才慢慢消失,引得族人争相前来观看。都说这陶刀是个宝贝,圣母也但愿如此。
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,到了第九天的晚上,人们从远处看到炉容周围四面多了四个动物,半蹲半坐,仰仰望着炉内吐出的彩泡,又象是守护着密炉,嘴里时而发出不同的声音。当人们走近时,那四只动物就走开了。远看像狼,又不全像。经过几天的观察,人们也没有弄清这是四只什么动物。

到了第十八天的时候,圣母告诉族人不要靠近炉窑,她要弄清这四只动物是什么?要千什么?待到夜深入静圣母借着树木杳无声息地隐蔽接近炉窑,终于看清这是两类不同又有一些相似的动物。好象正在争执什么。仔细听,两个身材矮小,尾巴很大的动物说:“拿走,拿走!”而另一对身材稍大,尾巴上卷的动物则说“不让,不让!大尾巴扬起两只前腿,向炉内观望,试图伸手;卷尾巴便用两只前脚,将大尾巴伸出的前腿按下去。就这样持续了了很长时间,争执了很长时间,直到天快亮的时候,两种动物都先后走了。圣母连续观察几天,天天如此。圣母最终弄明白了:那大尾巴动物要把陶刀拿走,卷尾巴不让,圣母顿时对卷尾巴产生了好感。

到了第三十六天的时候,两种动物的争执更激烈了大尾巴要动手的次数越来越多,但都被卷尾巴按下去产此后,每当天亮时,卷尾巴便看着大尾巴走远了,它们子离去。这时圣母从树后转了出出来,对着卷尾巴招招手说:“别走,别走!”两两只卷尾巴退疑了一下,便慢慢地走了。

到了第四十五天的时候,双方争执越法激烈,不时发生撕咬动作。这时圣母出现了,大尾巴当即被吓跑了。而两只卷尾巴却没有走,仍然认真地守护着,还是坚守到天亮时才慢慢走去。圣母想留住他们,急忙说“别…别!"它们又迟疑一下,并回头看了看圣母,才慢慢离去。看来卷尾巴并不怕人。

第二天天一黑,圣母便来到炉前。不一会儿,两种动物从不同方向成双成对地走来。它们好象在炉前有了固定的位置置,当大尾巴到炉前发现圣母在那里,慌忙逃走了。嘴里还发出“可恨!可恨!”的叫声。卷尾巴则嘲笑道:“慌啦,慌啦!“大尾巴走远了,两只卷尾巴又蹲坐在自己原来的位置上。圣母走过去,要抚摸它们,它们就站起来躲一躲。圣母说:“别,别!”这样几次,卷尾巴见圣母没有恶意,便不躲了,任圣母在他们身上摸来摸去,双方渐渐友好起来。当天快亮两只卷尾巴又要走时,圣母还是“别,别”地挽挽留它们。它们友善地望望圣母,停了停,伸了伸腰,还是走了。圣母暗暗跟了过去,想看看它们走到哪里去,可是一到树林深处,贬眼就不见了。圣母向前寻了寻,依然没有。“太快了!”圣母自言自语道。

因为到七七四十九天,陶刀就出窑了,为防意外,所以圣母开始天天不离窑,吃住在那里。每到晚上,两种动物还是按时而来。卷尾巴一到,便蹲坐在原来的位置上,而大尾巴每次见到圣母在这里,便慌慌张张、跑上几圈恨恨离去。有了卷尾巴做伴,圣母不再寂寞了。到了吃饭的时候,圣母也将煮好的兽肉给卷尾巴吃。卷尾尾巴开始闻闻,但不动。每次都是看到圣母吃了它们才吃。但但当给它们水喝的时候,它们便不客气的喝起来,这动物太可爱了。此后的几天,每到夜里,两只卷尾巴便与圣母同食同住,天一亮照样走,圣母总是“别,别”的挽留,但都没有留住。

到了第四十九天的夜里,圣母依然与两只卷尾巴守候在炉旁。两只大尾巴来到以后,没有马上走,而是围着窑炉远远地转,情绪很急躁。到了午夜,炉内气泡减少了,最后终于停止了。这时,两只大尾巴终于忍耐不住了,呼下冲到炉旁,高喊:“拿走!拿走!”“不让!不让!两只卷尾巴也猛地站起来分别向两只大尾巴扑过去,双方撕咬起来。最终两只大尾巴失败了,拖起大尾巴就跑。两只卷尾巴追过去,两两只大尾巴急了,连忙放出两股臭气。这气味太难闻了,两只卷尾巴似乎也受不了这种气味便不追了。就在两只大尾巴排放臭气的同时,炉内也“嘣”的一声,那陶刀跳出窑炉,不偏不倚跳进炉边盛水的大釜里,立即化作一条金翅金鳞的鱼,很快穿梭游动起来。这时卷尾巴也回到炉旁,蹲坐在原来的位置上,但四只明亮眼
晴已转向了圣母。

圣母将陶刀从釜内取出一看,咦?这陶刀已不是半月形,而是形成一个梭形,两面有刃,眼孔下方还出现两个小翅,非常美观,但颜色和质地,却和劈打牛王的刀没什么两样。圣母更高兴了,急忙找来草藤,穿过眼孔,挂在腰间,全身似乎都染上了光彩。

这种梭形的刀,后来人们叫它镖,那么我们也就索性叫它镖刀吧。

天快亮了,两只卷尾巴又要走,圣母连忙挽留“别、并向它们友好地招手。没想到,两只卷尾巴迟疑了一下,还真的转回来了。一面一个游在圣母身边。圣母走到哪里,它们就跟到哪里,好象是圣母的两个忠诚的卫士。

这两只卷尾巴动物,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狗。但当时还没有名字,圣母只要一叫“别,别”来。至今有些地方叫狗“掰,掰!”其实是它们就马上跑过“别,别”的谐音。人们理解狗叫为“汪汪”,其实是“不让,不让“才对。

这两只狗是一雄一雌,后来还一胎生了三雌三雄六只小狗。并逐渐在薰妤氏族繁衍起来。狗,实际是人类的最早的动物朋友,也是人类最忠诚的助手。

而那两只被狗赶走的大尾巴,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狐狸。狐狸的名声本来就不好,因为它从原始社会起,就爱千偷鸡摸鸭子的事,所以,人类不喜欢它,被视为不祥之物。但它最怕狗,也就是从那时起,狐狸和狗就老大不对头。但它放出的臭气狗却受不了,所以狗也奈何不了狐狸。但狐狸有一张美丽的皮毛,人们倒喜欢它那张皮毛,所以人们提到狐狸,狐狸肯定就没命了,也是因为要得到它那张美丽的皮毛的结果。

回过头来,再看女好圣母炼刀的窑炉,窑壁已经由圆形变成了八角形,窑壁上的土已被烧炼的光滑明亮,黑里透红,坚硬无比,用最坚硬的石块刻划,也不能留下痕迹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已经变成了琉璃陶瓷。不过当时人类还没有认识它,所以也没有及时发展起来。

圣母很喜欢这个窑炉,她想给这个炉做一个盖子保护起来。做成什么样子呢?圣母经过深思熟虑后,她用身上的镖刀很快制作了一些粗细长短差不多的木棒,架在窑顶上,形形成一个伞状,然后将和好的五彩泥,铺在木棍上。伞状下缘成一八角形,与富口吻合对称,角角尾上翘。顶部留有直径一尺的圆孔作为出烟孔。为防止雨水漏入,在烟孔周围用六根泥柱,又支起一个六角的小盖,六根泥柱之间的孔隙用以出烟。做好模型后,为了烧制这个泥盖,圣母又仿照皇捏的泥人,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,其中女人还捏成孕妇的样子。捏好后放在炉内烧制,以求一举两得。

又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锻炼,窑盖下的木棒被烧光,而盖顶却溶化成木棒的形状,很象人们今天构建的凉亭。而凉亭是用木制或琉璃瓦搭建的,圣母的炉盖却是一次烧制成形的,更显神奇。

人们揭起炉盖,再看里面的陶人,亭亭玉立,全身乳白,眉眼清晰,栩栩如生。从此,烧制陶人又成了牛河梁人的一项新技术。所以,牛河梁出土的文物中,既有泥人,也有陶人。据说后来出土与真人相仿的女神头像,就是由圣母的这眼炉烧炼出来的,成为震惊世界的圣举,这是后话。

“圣母炉”形成后,人们纷纷仿照。当然仿照的炉只是形状相似,但还是陶炉。这是因为她们的炉窑没有得到五彩石砂的作用和狐狗灵气的原故。但是牛河梁烧制陶器的炉密,无论形状和质量又大大前进了一步。烧出来的陶器花色品种也更多更好起来。

后来,留在骊山上的、据说是娲皇一位哥哥伏羲氏经过多年,推演出了“八卦”绝学,被人类广泛应用,于是人们又把“圣母炉”称作“圣母八卦炉”。再后来,女好圣母归位后,女好氏的后代李聃,开始用这个炉烧炼长生不老金丹,李聃靠吃金丹成为神仙的始祖,被称作三清教主之一,道德天尊,太上老君,李老君,老子等。他便把这个八卦炉请到三十三天上去了。被改称“太上金丹八卦炉”。《西游记》中,给孙悟空烧炼成一双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还是用的这个炉。所以,追根溯源,这个炉的创始人却是被考古学家命名为“建平人”的始祖:红山女神—女妤圣母。讲到这里,我们就更加明白,当地人虔诚供奉的女神庙,并用各种陶制或者是木制猪龙,进行扣猪龙,度婴灵积阴德的仪式来寄托对堕胎婴灵的情感,是对生命的无上尊重!

还有,圣母身边的两只狗,其中一只后来一直跟随圣母的后裔杨戬杨二郎。杨二郎成仙以后便把这只狗带到他的仙宫洞府,取名“哮天犬”。孙悟空大闹天宫时,百神下界捉拿,无可奈何,还多亏了这只“哮天犬”把孙悟空咬了一个跟头,百神才祭起原来都不大管用的法宝,乘机将孙悟空拿住。

好了,天机不可尽泄。总之,神奇的牛河梁,给人类世界创造了无数的传奇。

超度婴灵

发表评论